英法德三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透视

来源:国际合作处【点击数:3290

欧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经费日渐紧张的形势下,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依然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这与其具有比较充足的高等教育经费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英国多渠道筹措高教经费

  英国和法国、德国同为西方发达国家,但在高等教育资金来源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大学基金: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高等教育拨款基金制的国家,政府部门通过独立的专门性机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向各高校拨款。英国所有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其中最大的一项是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决定的大学基金。大学基金的分配是按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来提供的。由于采取竞争申报的方式分配科研经费,从而促使各校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例如牛津、剑桥、伦敦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4所大学就获得了1999-2000年度8.55亿英镑科研经费的1/3。

  (二)研究资助:英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申请获得的研究资助。其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由政府下属的科学、自然环境、农业、医学、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五个研究委员会设置的研究奖学金等组成;二是申请课题获得的政府机构给予的研究资助;三是慈善基金,资助的主要领域一般都与医学有关,少数资助艺术领域。

  (三)学费:在英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英国本国学生学费所占比例很小,一学年学费2000英镑左右,比外籍学生要低得多。不仅大约65%的学生能得到全额助学金维持日常生活费用,而且一部分学生能从当地政府获得全额或部分奖学金。学校还在住宿方面予以补贴,这些均是英国作为福利国家的特征之一。近年来,受国际上高等教育公费负担减少,学生负担的费用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的影响,英国对高等教育已经明确规定要增加私费负担比例。英国大学生的生活费将取消助学金供给制度,改为贷学金制。

  (四)民间捐赠:近年来由于英国经济状况不景气,国家财力难以跟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经费减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鼓励高校自找出路,在政府拨款之外开拓财源,筹集办学资金。各个高校积极争取民间捐赠,为学校增加了一笔额外经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中的各学院经费主要来自大财团和社会各界的捐赠。其它一般大学得到的捐赠款占总经费收入的3%左右。近几年,英国社会各界给大学的捐赠呈现上升趋势。捐赠者往往以得到某些研究成果或共享某项知识产权为条件,这种交换式的捐赠是英国教育经费筹措的一大特色。

  (五)招收留学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初露端倪,大力开拓留学生市场,几乎成为欧盟国家的共同战略。英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加上拥有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的独特优势,一直是世界上主要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英国大学的生源普遍不足,特别是理科学生日趋减少,因此从政府到学校都非常重视招收海外学生。英国高校特别是50多所正规大学都想方设法多招留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这样,既可弥补因政府减少教育经费造成的经费不足,又可以自由支配留学生所缴的学费。为招收更多的留学生,大多数英国高校都设有国际事务办公室。高校为扩大宣传效果,或委托英文化委员会到海外开展留学生教育咨询服务,或直接派人到国外特别是亚洲国家举办教育展览,其中以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中国香港地区为主要宣传对象。在英国,征收留学生学费带有一定的任意性。1979年以前,对外国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收费标准是统一的。近年来,受政府重新开拓留学生市场的政策驱动,英国各大学加大了招收海外学生并确定学费标准的自主权。目前,英国在校大学生中留学生已经超过了15%,每年大约有15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收入,是同年煤、电、天然气出口总额的两倍多。如果加上留学生的日常开支,英国以教育输出创汇的数字将更为可观。如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是英国新兴大学中的新锐,该校国际管理专业一年学费超过7000英镑,加上8000英镑左右的基本生活费,留学生的经济压力非常大。所以许多人都说,在英国,除了乞丐就数留学生最穷。当然,由于学费昂贵的缘故,第三世界国家留英学生还比较少。

  (六)产学研结合:英国高校除了从政府机构申请获得科研经费外,还可以从对外合作研究中获得。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大学和公司、厂矿企业及欧共体合作的研究项目经费,而且这部分经费可以享受免税优惠。为了增强高等教育界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界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英国政府组建了全国性的教学公司,组织和协调高校同企业之间的合作。这种校企合作在英国获得了双赢。英国大学与工业企业科技合作的经费中除了大部分用于支付聘用研究人员的工资外,工业企业还须支付大学相当于研究项目费的40%-100%的管理费。

  二、法国高等学校经费主要是政府拨款

  法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国民经济计划指导的发达国家。中央拥有很大的权力,通过高等教育立法对高等学校实施根本的指导。

  (一)政府信守承诺,保证高教经费的提供:法国把教育作为第一战略重点优先发展,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的2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居世界前列。每年教育经费开支都超过国防预算。法国是全民教育与精英教育并重的国家。在“双轨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普通大学与大学校并存。法国高等学校中绝大多数是公立学校,其经费主要是政府拨款。进入21世纪,法国实施教育主管部门与大学的合同管理,双方互守承诺,分别保证经费的提供和教学与科研的质量。

  (二)普通大学不收学费:普通大学由国民教育部设置管理。法国的中学生只要通过了高中会考,一般都可直接进入普通大学读书,不用交学费,只需交少量的注册费。家境贫寒者,还可以向校方申请助学金,很多移民(如阿拉伯人、黑人及少数华侨)的后代都享受了这样的待遇。普通大学的学制和文凭体制与中国高等院校基本相同,涉及的专业范围也很广,文、理、经济、医科等应有尽有。普通大学规模庞大,招生甚多,颇具普及性和群众性。学生从一个阶段升入另一个阶段,只需要上一阶段的成绩和面试即可,申请读博士学位也是如此。成绩优秀者还可以申请各类奖学金。从2002年起法国在建立大学生住房津贴和奖学金的同时,还建立了学习社会津贴。如果学生仍然由父母抚养,将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发放津贴,如果学生脱离家庭独立生活,则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发放。在法国,只要想读书,一切都会如愿以偿,这充分体现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全民性。

  (三)大学校收取昂贵的学费:在法国,还有一类精英学校,即把综合技术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国立行政学校等独特的高等教育机构通称为大学校,分属政府各部,也有部分私立。这是独立于大学之外的训练严格、声誉很高、有特定含义的高等学校。它在法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位于象牙塔的顶端,为中学高材生所瞩目,是法国高级官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员的主要培养基地。大学校多数规模小、要求严、质量高,学生入学需要通过严格的单独考试,是精英学子的聚集地。现有约300所大学校,并且集中在工商两科。大学校学费昂贵,私立大学校一年学费至少1.7万法郎,多者在十万法郎以上。大学校一般不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而是从高等预科班中招生。高等预科班是专门为报考各种类型大学校的学生而设立的,学制三年,淘汰率较高。高等预科班又分为公立和私立的,私立学校每年的学费从几千法郎到数万法郎。

  法国还有一些职业培训如旅游、酒店管理等学校,也属于高等教育,此类学校多数是私立的,每年的学费从几千法郎到数万法郎不等。

  (四)扩大继续教育和技术转让等途径筹措经费:近些年来,尽管法国政府不断增加国家拨款,但与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所需资金比较,仍然存在着差异。因此,法国政府同意大学通过扩大继续教育和技术转让等途径筹措经费。法国大学纷纷面向企业和地方,争取更多的经费,建设重点学科和实验室,适应国际竞争。一向游离于高等教育改革之外的法国特有的大学校,也开始加强科学研究及与大学的合作。

  三、德国政府几乎承担着高等教育的全部经费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在教育方面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由各州自治,各州文化部代表国家实施教育。德国高等学校分为教会学校、私立高校和联邦政府高校三大类。前两类是非国立性质的,数量比较少,国家对非国立高校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一)高等教育经费继续由国家承担:进入21世纪,德国政府认真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国家不能直接或间接减少高等教育的公共经费,也不能将大部分的沉重负担转嫁给家庭”,继续承担着几乎高等教育的全部经费。

  德国的大学没有重点和一般之分,经费由各州提供,学校的规模、设备差别不是很大,师资也有其特色。国家通过具体的教育政策,使各个大学的水平保持基本一致。在政府向各个大学提供相同的经费的前提下,学校的水平就取决于师资,师资队伍的核心是教授。德国的教授享有极高权威,在系科结构中,采用“讲座制”,拥有讲座的教授是本专业的学术权威,拥有教学、研究和聘用私人讲师和助教的自主权。为了保证各校教授水平的平衡,德国实行大学教授强制流动的政策,即通过评聘分离,获得教授资格的人不得在授予单位应聘。此举避免了“近亲繁殖”的弊病,同时又有效地避免大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产生。

  (二)国内外大学生第一学业不交学费:德国没有统一的国家高考,由中学根据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推荐上大学。毕业考试由本校的教师命题,经过州教育局审核合格后组织学生考试,教师评分。学生凭高中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向大学提出入学申请。各个大学再根据中学对学生的推荐材料对申请人择优录取。正常的学习时间内在德国上大学是免费的,即使是外国留学生,也不需要交学费。21世纪德国高校的教改方案特别提出,加强为外国留学生的服务,提供一揽子服务项目,包括住宿、医疗保险、业务辅导及文化活动等。改变录取外国留学生的僵化条件,简化签证和居留手续,使留学生感到德国是欢迎他们的。这些举措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深造。外国留学生约占各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八。

  近期,关于德国大学免收学费引起了争议。由于德国高等教育学制的灵活性,延时在大学学习是否永远不需交学费?德国科教部长认为,要求终身免费就学是不可能的,谁要是明显地超过正常的学习时间,对其收取学费是合理的。2002年2月21日,联邦政府决定,对就读第一学业的大学生免收学费。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总法》对第一学业界定为“获取第一个就业资格的大学学历或学士学位后获取硕士学位的大学学历”。也就是说,德国各州依据《高等教育法》可以做出有关收取学费的规定,但不允许从一入大学就收取学费。对此德国教育家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兰德弗里德教授认为,免费就学可使各阶层的子女都享有上大学的机会的论据是不可信的,关键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制度和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北威州和莱法州做出决定,2004年将对大学生实行就学账户制。

  (三)贷学金和补贴制度:德国大学生主要的花费是房租、膳食、医疗保险费、交通费、书籍费和文体活动费等,每月费用平均在1000马克左右。这些费用原则上由学生家长承担。国家向家境贫寒学生提供贷学金。学生父母收入和家庭成员的平均所得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时,学生经过申请可以得到贷学金。贷学金从1/3至全额不等,毕业后分期归还。所以子女不会因父母无力承担费用而上不起大学。

  国家还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或明或暗的补贴。在就餐方面,有补贴的学生食堂非常便宜,一顿高质量的午餐约3马克,略高于一张公共汽车票钱。在住宿方面,学生宿舍比租私人房子便宜得多,如海德堡大学新区宿舍四间一套的住房,月租金(含水电暖气费)约为300马克,相当于一个清洁工20个小时的工资。学生还可以买到非常便宜的医疗保险,26岁以下的学生参加父母的家庭医疗保险,不需要单独投保,医疗保险公司承担全部医疗和医药费用(含手术费、住院费及住院期间的伙食费)。在交通方面,学生同样可以享受优惠,如买一张学期车票可以在50公里半径内乘坐火车、汽车、地铁等各种交通工具,票价仅100马克,可用六个月,平均每月十六七个马克,相当于清洁工一个小时的工资。德国大学对外国学生提供与本国学生同样的优惠。(河北师范大学 刘茗)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