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历五月五日是民间的传统节目-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沐兰节”、“解粽节”、“龙船节”等,是夏季里最盛大的节日。赛龙舟、食粽子等端午节风俗作为岁时的象征,具有隐秘的文化内涵。
龙舟竞渡在古代多为倾城聚观的盛会,尤其在江南,每到端午,水边旌旗猎猎,金鼓震响,呼声若雷,舟行如飞,观者无不因之若狂。
竞渡之事唐前早已有之,但起于何时、因何而起却一直是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约有原始文化遗存说和历史人物追祭说两大类型。具体讲,有如下几种说法:
其一、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起源于以龙为图腾物的原始祭祖活动,如同古越人文身作龙纹以象“龙子”一样,是一种拟龙悦神、获取佑护的原始宗教行为。其功利为祈龙施雨,以兴农助农,反映了原始农耕社会的基本追求。
其二、龙舟竞渡起源于驱瘟逐疫的原始保健文化。水有洁身去污之性,被古人视作可祓除不祥、驱瘟禳疫的灵物,故三代有沐兰之俗,后世有洗身于河或泛舟中流的逐疫之举。此外,河川将陆地分割为此岸与彼岸,俗有“隔河千里远”之说,作为对岸的世界在原始时代往往难以测知,因此被幻想成一个极为遥远的、与此岸生活漠不相关的异域世界,而这样的世界正是打发鬼崇、疾疫的最好去处。龙舟竞渡及江南水乡的“推端午船”的习俗,都反映了人们俗将一切祸患遣送他界、获取安康的原始信仰。
其三,龙舟竞渡源于对吴国大将伍子胥的纪念。伍子胥助吴伐楚,曾攻入楚都郢城,又大败越国,后因谗言赐死,尸首装入皮袋投入钱塘江中,但随波逐流而不沉,时人惊异,视之为“涛神”,于是每年五月初五驾舟逐潮以祭,逐演成风俗。
其四,竞渡之事源于对越王勾践的纪念。勾践被吴放归后,为报仇雪耻,于五月初五暗建水师,借竞渡之名操演水兵,终于在公元前47年灭掉了吴国。《事物原始端阳》载:
《越地传》云,竞渡之中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此外,《岁时广记》卷二十一亦曰:
《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盖断发文身之俗,习水而为战者也。
可见,所称之“竞渡”,即对越地水师的效仿。
其五,源于对曹娥的纪念。曹娥是东汉时的孝女,为寻父投江而死。据《会稽典录》载:
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
传说,数日后曹娥抱父尸而出,人们因其孝感天地,便以龙舟竞渡以表追念。
其六,龙舟竞渡过源于对楚国诗人屈原的纪念。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曰:
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五日)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此外,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也载: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汩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
此后,竞渡为祭屈原之说多见于各类诗书,成为最流行的一种溯源解说。
上述悼祭屈原的说法虽最盛行,却未必可信,至于其他历史人物的追祭说也多为附会之言。人们出于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敬爱而赋予虚妄的原始信仰,本是民俗文化变异与重构中的常见现象。龙舟竞渡也经历了这样的历史化过程。龙舟竞渡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农事信仰的寄托。五月正值仲夏时节,旱热的天气随时可遇,而江南稻作区尤分雨水,在民间素有龙出雨降的神话和俗信,因此,以龙舟拟龙、悦龙、诱龙而产生的观念本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也是先民企图干预自然世界的一种幼稚的努力。
从时令上说,五月五日其时与候均为五。我国历法一岁分四时、十二月、三十六旬、七十二候,每五日为一候。而五日“四时”中为夏,初五正是是该月初候。五字古写作“ ”,意表“天地交会”,因日上中天为午,日在午时,天地正对,故有相交相合的附会。天地交会,即阴阳调和,阴阳和合则降雨。同时,由于天地交并,天龙易于来到人间,而地龙亦易于腾天,俗信其时最易迎得龙出。由于天地相感,群龙亦会追逐交合,“云雨一番”,故竞渡正是拟龙诱雨的巫术,也是农事祈禳活动。
粽子人为端午节的特定节物,它本用以从龙舟上抛撒江河,也是时令的特殊象征。粽子并非是祭屈原用的,也并非用以骗龙逐龙,其隐义正和《风俗通义》所称,“取阴阳包裹之象也。”粽子用菰叶包入糯米、豆枣之类,以菰叶为阴,因其卷起后中空可放米为阴象;而以粽米为阳,因其形带尖角,而角为“阳气动跃”之象。因此,粽子本是阴阳抱合的象征,也是五月五日时令的象征。粽子的文化功能除了作为岁时食物用以尝鲜,又留作备忙之用,同时它又是一种诱感的巫物。以粽子投河,即用这“阴阳包裹之象”启示潜藏的蛟龙,使之感天地时令之阴阳而相合施雨。
龙舟、粽子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是奇妙的时令象征,也是交织着神话、巫术、原始宗教和农事风俗的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们以实在的创造表达虚妄的观念,以敬神的方式达到益人的效果。龙舟、粽子至今仍旧是端午节物,它们在游乐、饮食等方面继续为当代人服务,不过,它们已退去了农事俗信的色彩,而以其文化内涵的丰厚和传统特色的鲜明,仍旧是我们民族值得珍视的遗产。端午节及龙舟、粽子等节物早已流布到东亚的一些国家,成为东文化中一个共同的成分。
来源: 陶思炎《风俗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