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人们在喜气洋洋中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家家在洗、烧、蒸、煮,忙得不亦乐乎。不过,除夕之忙并非只在忙这顿“团圆饭”,饭前饭后还有许多风俗活动要参与。在过去,这些风俗事象总带有几许神秘的成分。
旧时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错前“封井”,即给水井加上木盖,供上糕点,陈放井神的纸马,燃香祭拜,三日后方开盖复用。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封井的风俗正是这一禁忌的体现。
农家在除夕有画弓矢仓廪的习俗。一般弓矢画在自家门前,用石灰粉画出一张弯弓,弦上三支利箭,箭头向外,用以驱退阴崇。
吃年夜饭前,先在门外放一通鞭炮,然后关上大门,叫“闭门炮仗”为扫除门前的阴气,不使之溜进屋内,而“封门钱”则以钱作镇门之物,用以护宅。
封门之后,屋内用松柏枝燃起一盆火,叫作“烧米卂盆”,一方面用以取暖,同时也因火为阳物,可辟退阴气。清代北京人家在除夕夜取较大的松柏树枝插于大瓶中,上面缀上古钱、元宝、石榴花等物,谓之“摇钱树”。除了有招财进宝的寓意,更因松柏、古钱为俗用镇物,信能镇崇得安。
除夕之夜以灯烛置床下、墙角及室内一些较隐蔽的地方,称作“照虚耗”,意在以灯火驱除使家财虚耗之鬼。此外,家主守岁之时,点燃一对大红的“守岁烛”,也借火取阳得吉。
年夜饭后,有家长给小儿“压岁钱”的风俗。“压岁钱”多数红线串起的一挂铜钱,挂在小儿颈上或挂在床下,俗信能护身护床、镇鬼驱崇。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因除夕为岁末,“岁”与“崇”谐音,“压岁”便有了“压崇”的意义。
古代除夕夜有驱鬼的大傩礼仪,近代有击鼓迎年的风俗。在有的地区鼓声彻夜震响,通宵达旦,或直到鼓面被击破为止,俗信鼓声能震慑鬼魅,驱除阴气。
除夕家主因“守岁”而通宵不寐,小儿则多玩至夜半而眠。睡时,大人用锅盖、筛子在小儿头上绕一绕,并将小儿的鞋子翻转过来,使鞋底向上,鞋帮向下,俗信瘟气不得落入,小儿可免瘟病。此外,除夕还有在窗台上放黄豆的风俗,民间信能令小儿免生痘疮。
从上述除夕俗事看,辟阴是除夕风俗的中心。封井实际上就是辟阴,因井水在地下为阴水,江河湖墉之水暴露地表为阳水,封井即封住阴气,不使其外逸作崇。而“闭门炮仗”、“封门钱”、“摇钱树”、“压岁钱”、石灰所绘的弓矢、守岁烛、灯火、米卂盆及翻儿鞋、置黄豆等,无一不是防备性的措施,均以禳除阴气为目标。
除夕为何这样处处设防呢?说来,这同岁时文化观是分不开的。除夕过后是新年,而新年旧称“元旦”,即首次日出,从此春阳振发,阳气升腾。夏至是阳气最盛的节令,过后渐渐阳衰阴盛,到除夕岁末则阴气最盛。由于大年三十晚上是见不到月亮的,民间常以“三十晚上出月亮”来比喻办不到的事情。由于感觉上的月黑风高和认识上的岁尽年来,除夕之夜被看作是阳最衰、阴最盛的一个夜晚,到子时时分几乎阳气衰尽,而阴气盛极。古人把鬼看作“阴气贼害”之物,因此,除夕的种种风俗大多为扫除阴除鬼,禳凶辟崇。实际上,这是以俗信观念和巫风手段所表达的岁时文化,它以神秘的色彩和奇妙的象征而使人感受到传统的民族节日的气息。
来源: 陶思炎《风俗探幽》